一、什么是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又稱環境意識制造、面向環境的制造。“綠色制造”術語由劉易斯首先提出,其文章教育兒童在玩游戲時了解制造業中的環境問題。Dickinson等在1995年發表了第一篇以“綠色制造”為主題的文章,標題為《綠色產品制造》。“綠色制造”提出了新的制造模式,即采用各種綠色戰略和技術來提高生態效益。這一戰略的理念是以最小能耗生產產品、減少廢物產出,并通過回收利用將產出轉化為投入。
2012年,我國政府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綠色制造的含義,認為綠色制造是一種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及系統優化,使產品在設計、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與再利用等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人體健康與社會危害最小,并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綠色制造要求其制造流程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統和清潔技術設備生產綠色產品。從綠色產品設計開始,到先進制造技術的實施,以及從工廠到園區層面引進節能環保的制造工藝和系統,建立產業共生關系,綠色制造 都要求其整個制造生產、運營銜接、物流運輸等環節符合綠色低碳的要求。
綠色制造在現有先進工藝、裝備基礎上實現創新性集成,并重新構筑綠色的制造過程和系統控制。通過這些措施,綠色制造能夠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減少浪費、節約資源和能源使用等,并通過回收利用廢棄物,使得大部分產品重新進入工業循環,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
綠色制造要求充分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歸屬處置。采用綠色技術工藝生產制造綠色產品,銷售使用之后,將廢舊產品回收拆卸、維修再制造,形成產業鏈條的充分延伸與閉合循環,達到物料充分循環利用以及行業間的循環共生。
產業智慧化是綠色制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制造業實現節能降耗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智能制造技術的支撐下,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實現了制造設備的智能管控、物料資源的實時監控、生產流程的無縫銜接以及并行制造,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浪費等方面實現巨大的進步,是制造業綠色化的重要推動力。
綠色制造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企業只有通過研發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實施綠色制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將生態文明的文化拓展到企業的發展之中,企業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發展目標,才能保證企業實現健康發展。從這層意義上說,綠色制造是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符合的經濟發展模式。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的制造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高污染高消耗的發展模式,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實現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制造刻不容緩。
近些年來,國際輿論高度重視資源和環境問題,因為它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關乎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影響一個國家乃至全球性發展的政治問題。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也是各國政府的責任。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承擔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積極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綠色制造是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制造業的綠色化程度關乎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發揮,關系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決定著中華民族及其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
本文為原創發表,并經本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